“五一”长假 游玉树|秘境囊谦旅游线路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05-03 阅读次数:0

图片

民族团结大桥
    囊谦扎曲河大桥作为进入囊谦的必经之路和历史故事,为我县精品旅游路线首站旅游点。沿线着214国道进入囊谦县城,走在新桥上,就会看到屹立在东边的老桥。在南方,一座桥在人们的眼里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在雪域高原,桥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希望,更是一个地区民族团结的象征。如今,扎曲河大桥已成为囊谦县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草原上永不消失的彩虹。扎曲河大桥为主跨100米钢筋混凝土箱型单拱桥,全长132.24米、海拔3705米,在高原冻土区施工建造,从 1977 年沿用至今,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冻土百米单拱大桥。

图片

2017年3月20日,世界纪录协会颁发“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高原百米单拱桥”世界纪录证书。另外,据世界纪录协会称,扎曲河大桥造型优美、历史悠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也是全国砖混单拱桥的力学兼美学典范。2013年,扎曲河大桥新的桥梁建成通车,而老大桥结束了它的使命。但是人们没有忘记这座曾经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做出过贡献的桥梁,囊谦县委县政府通过设置文化长廊、主题雕塑、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成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

图片
乃加玛神山及澜沧江网状水系景观带

乃加玛神山,海拔三千六百多米,位于我县香达镇前麦村,距离G214国道才1公里,是莲花生大师在二十五大神山偈颂中,记载象征语之意的神山,山中有莲师禅修过三个月的山洞。乃加玛在本地藏语中的意思是百座神山之首领,庞大的岩石山峰矗立在澜沧江上游扎曲河前曲汇流处,山虽不高,却独树一帜,气势巍然。囊谦县境内的扎曲河网状水系。扎曲河是澜沧江上游主要干流之一,纵横交错的河水在群山中蜿蜒流淌,形成独特的高原河流景观。

图片

赞普博物馆

博物馆采用了现代藏式,垒石建筑的混搭风格,传统藏民族的建筑融入了现代化的建筑元素,以此来表现藏族的建筑特点和四季迁变的美感。博物馆主体分为三层,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展馆包括赞普铜像馆、当代艺术馆、民俗文化展馆、相机收藏及影像资料馆、传统文化研究馆等。此外,还建有配套的民宿、客房、文创商店、餐厅、厨房、图书馆及庭院等。

图片

白扎盐场

囊谦县地处我国著名的“三江成矿带”,经过长期的地质演变,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盐矿资源最为丰富,已有近千年的开采历史。当地村民定期将卤水泉眼中的卤水引入梯田般遍布山坡的盐田,经过自然晾晒蒸发,凝结成厚厚的白色盐粒。将成为晶体的盐粒按不同等级收入仓库,并用马帮远销西藏、云南和尼泊尔、印度等地。囊谦县拥有七个盐场和一个岩盐矿,其中仅达改盐矿已探明的盐储量达1100万吨以上,资源储量丰富,开发价值巨大。其中,白扎盐场位于囊谦县东南方向的白扎乡白扎村,距离县城45 公里,有1170块盐田,总面积达 34465 平方米,年产量1200吨,系囊谦县第二大盐场。

图片

关于白扎盐场有一则传说在当地世代流传,莲花生大师在此地修建“曲格玛”大白塔时,看见猴子们经常跑来此处舔红土,莲花生大师慧眼发现此地有盐矿,就此开发了盐矿,所以该村也被称为白扎(猴盐)村,该村所产的盐称为白扎盐。还有另一种传说,认为白扎盐场的盐水是莲花生大师从龙宫通过红铜管子引上来的,也有人说白扎盐场是藏族史诗《格萨尔》中所记载的达吾盐湖。当时在该村建起了佛塔,开发了盐矿,为表达喜悦之情,村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仪式上独有的舞蹈也传承至今,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卓根玛”的主要支系。

白扎盐场制盐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保持沿袭着古老的晒盐、制盐方式。盐场生产的盐享誉整个康区,曾畅销西藏、四川、甘肃等地,如今依然深受康区群众的青睐,是康区主要的产盐地。

囊谦盐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充分发挥本土红盐和卤水资源,生产加碘精制盐和畜牧盐产品,对降低玉树州等偏远藏区运盐成本,消除碘缺乏病,加快畜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图片

尕尔寺

青海省尕尔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白扎乡的巴麦村,和西藏交界的地方,距离囊谦县城大约有 75 公里,这里的平均海拔大约为 3700 米。

传说在公元700年,莲花生师曾在此镇魔修行,公元1200 年左右,遵照直贡噶举创始人觉哇·久美桑贡的法旨,著名高僧噶尔·当巴秋登也就是噶·禄东赞之转世,在此创建了尕尔寺,寺院的名称就用了姓氏“噶”和此山谷的地名“娘 青”统称为噶娘青森格南宗,意为娘青狮子天堡。在历史的 沿革中,尕尔寺逐渐形成上下两寺,尕尔寺上寺是戒律森严 的僧侣修行之所,而下寺则是居士信徒的习佛所在,寺内有 胜乐佛殿,金刚心佛殿,空心母殿以及一千多尊久丁桑贡小 型塑像,寺中有一重要的文物-尕尔经筒,相传是唐文成公主 入藏时的随供宝物。该经筒原先供奉于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圣境的五台山上,五台山的经筒,被当地有缘众生供奉了金刚轴垫,金质轴芯,孔雀宝伞和众多贡品后,神奇地自转,殿堂四周不分昼夜地 出现了七彩虹光等诸多的祥瑞征兆。闻听奇异现象,当时远在长安的唐太宗便御赐一万两黄金并派五百名随从远赴五 台山,黄金赐予寺院,并把经筒迎请到了长安城内,自经筒 入宫以后,从此华夏大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繁荣昌盛。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吐蕃使臣噶·禄东赞利用妙计巧取经筒,将其伏藏于门域(今西藏林芝地区),后来噶·禄东 赞的转世噶·当巴曲登上师掘藏出经筒后,迎请到波密的普 隆寺,在此留存至第八代寺主佛活,此后,噶·禄东赞大臣 的第11转世噶·丁增彭措上师,根据直贡噶举护法阿斯佛 母的预言,从波密的普隆寺迎请到了一个叫娘青的山谷,也 就是现今的尕尔寺,常转不息的经筒,伴随着高原深处的藏 民们度过千秋风雨,自此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因经筒呈现自 转,被人们称为加那让阔玛(意为汉地自转经筒),当自转经 筒的美名远扬千里后,到此朝拜的信徒洛泽不绝,有一日来 了名以围捕谋生的猎人对经筒生起了强烈的恭敬之心,为经 筒制造了一个虎皮套子,将其披于经筒,由于众生福报浅薄,而且经筒感到不净物品的玷污,从此失去了自转的神力,只能依靠人力去转动,寺院轮班转动,一代代延续至今,文革时期在当地一位叫桑杰丁增医生的保护下,经筒未受任何破 坏和损毁。由于经筒具有极大的加持力,人们时常用经筒的润滑酥油涂抹身体,并相信这样能预防疾病,得到神灵的庇佑。

此外,尕尔寺前方崖壁上有善逝八塔的自显,西南方有金刚亥母自显像,山崖上有莲花师自显像和空行母益西措加的修行洞等诸多圣迹。

图片

尕尔寺大峡谷

山山水水,峡谷森林,囊谦的生态系统纷繁多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彰显出“秘境”的气质。在囊谦境内纵横分布着许多奇峰峡谷,诸如香龙沟大峡谷、尕尔寺大峡谷、然察大峡谷、达那峡谷、吉曲嘉荣十八弯峡谷、布卫杂荣峡谷、尼亚宗尕峡谷、久达大峡谷、角荣尕峡谷、康达峡谷、嘉达荣尕峡谷、麦叶寺峡谷、山荣峡谷、吉曲智雅峡谷、吉曲瓦玉卓荣峡谷、曲泽尕峡谷、娘拉卓荣峡谷、孜荣尕峡谷等。

其中,尕尔寺大峡谷地处白扎原始森林腹地,为青藏高原向横断山脉过渡地段,地势高峻,山势主要呈南北走向,距县城约70公里,峡谷总长40公里,谷内景色优美,气候温暖湿润,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澜沧江第一大峡谷。峡谷内集中了高原牧场、古村落、原始森林、高原湖泊、悬崖古寺、尼姑小庵、崖洞佛塔、猕猴自然繁殖区等各类景观,是青海省AAA级旅游景点。

图片

尕尔寺大峡谷林区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势起伏,垂直高差大,对地方小气候的影响相对明显,呈现的主要特征是: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峡谷林区内古木参天,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生态地理位置特殊。域内主要分布以莎草科、高山蒿草、矮蒿草、禾本科草为主的高山草甸植被;以鲜卑木、金、银露梅、粉背杜鹃等组成的高山灌丛植被;以川西云杉、大果圆柏和桦树组成的山地寒温性森林植被,是天然的高原氧吧。林区内分布的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藏红花、藏茵陈、藏雪莲、雪山贝、知母、龙胆等400余种;林区内分布的主要野生动物有棕熊、狗熊、林麝、猕猴、岩羊、马鹿、麋鹿、金钱豹、雪豹、雪鸡等30余种。为了做好林区保护和管理工作,于1957年成立白扎林场。


Baidu
map